阅读历史

第1635章 张纮论道

作品:策行三国| 作者:庄不周|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2021-05-28| 下载:庄不周TXT下载

,数家之间也不尽相同。论准确性,今文尚书大概率是不如古文尚书的除非孔安国故意造假。

如果现在发现了孔子时代留下的古碑或简策,那不管今文经还是古文经,都将成为笑话。如果研究的经籍文字都是错的,那从这些文字中引申发挥出的微言大义还有什么意义可言?

孙策不惜重金,资助邯郸淳等人搜罗古碑,不过就是为了这一天吧?荆吴也就罢了,以前都是蛮夷之地,出现孔子遗书的可能性不大,齐鲁却是儒家发源地,如今尽入孙策之手,如果他安排人在那里搜罗古碑,谁知道会发现一点什么?

杨彪越想越不安,额头冒出一层冷汗,有一种大厦将倾的不祥预感。他定了定神,追问道:“南阳诸君搜罗古碑,成绩斐然,或许能证明经籍讹误,但这无损于夫子之道,为何夫子之儒亦不可复?”

“文先兄以为夫子之时可复吗?”

杨彪警觉地避开了张的陷阱。“夫子之时不可复,难道夫子之儒就不可复?”

“作为学问,夫子之儒可复,可是又有什么意义?天下共主之时,夫子不用于鲁,尚可周游列国,以求一逞抱负,今日皇帝一统天下,夫子若不能得用,大概只有两个选择:要么乘槎浮于海,要么取而代之。”

“子纲焉知夫子若再世,不能用于皇帝?皇帝虽幼,却英明果断……”

张看向杨彪,笑而不语。杨彪讪讪地闭上了嘴巴。他的祖先杨震被称为关西孔子,杨家也一直奉行忠孝,没有像袁家一样走向权臣的道路,但杨彪不仅没有得到天子重用,反而成了一个连正式名义都没有的使者,如果孔子大世,他又能如何?

他和张是旧相识,论年龄,他比张年长十一岁,论家世,他四世三公,张出身寒门,论学问,他家传尚书,张转学多师,可是如今张是孙策的左膀右臂,他却是长安可有可无的老臣,无法和张相提并论,说皇帝英明又能有什么说服力可言。

“既不能有复夫子之儒,那董仲舒之儒去后,又当以何家学问治国?观孙将军所为,难道是要重兴诸子百家?这恐怕也不行吧,诸侯争立,天下交兵,这难道就是子纲所期望的大同治世?”

张笑着摇摇头。“百家争鸣,未必就诸侯争立。诸侯争立,也未必就百家争鸣。”

“愿闻其详。”

“百家争鸣,各抒已见,择善而从,何必一定要互相争斗?比如孙将军行新政,不仅兴教育,更建讲武堂以尚武,建木学堂以重工,又欲建政务堂培养官吏,建商堂堂研讨经济,士农工商,各兴其业,协调发展,哪来的争斗?反倒是天下影从,有一统之势,文先兄一路走来,难道没发现冀州、兖州都在效仿荆州、豫州吗?就我所知,好像关中也在学吧,只是人口不足,老臣在位,豪门争利,形似而神非罢了。”

杨彪脸一红,讪讪无语。

张和杨彪站在院中,随意而谈,虽然偶有交锋,但总体上气氛和谐,两人甚至没有提及太多眼前的现状,只是偶尔拿出来做个例子,但两人都是聪明人,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