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第2239章 逢纪争势(中秋快乐!)

作品:策行三国| 作者:庄不周|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2021-05-28| 下载:庄不周TXT下载

要安排其他人,张飞、田豫都可以。

其次,在冀州迎战孙策。两军交战,需要户口和钱粮的支持,冀州在这方面都比幽州强,且两军交战,难免损伤,不管多繁华殷实的地方,只要几次大战,就会变成荒芜之地,洛阳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兖州也是近在眼前的先鉴,刘备、逢纪都曾亲眼见识,如果不得不战,战场在冀州,而且是冀南,刘备的根本冀北和幽州损失要小得多。

从地理形势而言,战场也应该在冀南。

由冀州南部北行,最重要的路有两条:一陆一水。陆路就是太行东麓的官道,由邺城、邯郸一路北上,经陶、真定,再到中山国都卢奴,后东行至易县一带。早在上古,这条路就是南北要道,后来又修了驰道,维护得一直很好。水陆则是由邺城东北行,沿清河、漳水北上,经安平、清河,入河间、渤海北部,汇入大海。上次甘宁入侵,曾逆水而上,直至河间的乐成县。

考虑到吴军在水师上的优势,取水路北上的可能性更大,因此有必要在这条路线上做些准备,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广宗,当年决定袁绍与公孙瓒胜负的界桥之战就在广宗境内。

这两条路都是从邺城起,所以邺城是关键。若能抢在孙策到达之前,拿下邺城,就能将战事控制在冀州南部,大部分冀州地区还可在控制之中,回旋的余地还在。若邺城失守,吴军水陆并进,再想逆转形势就难了。

攻取邺城并非易事,要用点心思。逢纪想出了一个办法,佯作撤退,在邺城周边大肆掳掠,尤其是那些支持袁谭的世家。

这么做有两个目的:一是坚壁清野,尽可能的将物资集中在自己手中,让孙策无法就地补充物资;二是激怒那些世家。他们利益受损,必然要鼓动袁谭出兵追击。若袁谭因此出城,那就在野战中歼灭其主力,同时派一些人混入邺城,以便里应外合,袭取邺城。如果袁谭不出城,那就顺势退往广宗一带,据城而守。

此外还有一个附带作用,将冀北世家捆在中山国的战车上,绝了他们的苟且之心。他们掳掠了冀南世家,以后就算想投降,也要考虑考虑后果。

攻守势异,其力三倍。有了充足的物资和冀北世家的支持,中山军与吴军相较,攻也许不足,守应该还是有些机会的。秋冬将至,守城之外,再以骑兵在野外袭扰吴军粮道,拖得久了,孙策也未必支持得住十几万大军的长期消耗,迟早必退。

刘备反复权衡了一番,觉得逢纪此计虽有公报私仇的嫌疑,精妙却是毋庸置疑,环环相扣,招招直指袁谭要害,成功固然求之不得,不成功也能积累足够物资,为接下来的战事做好准备。他请来牵招、种劭等人商议。牵招等人虽然不太赞成掳掠冀南世家这是很败人品的恶行,一旦做了这事,将来除非将那些世家斩草除根,否则刘备很难在冀南立足不过事情到了这一步,他们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两军作战,就地征集钱粮物资是惯例,不取于冀南,必取于冀北,两害相权取其轻,只好勉强答应了。

冀北世家倒是正中下怀。冀南、冀北的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