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章三三四 真正的满意

作品:七海扬明| 作者:且看昨日风华|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2022-05-04| 下载:且看昨日风华TXT下载

赵文廷知道自己儿子的情况,说是体弱,实际就是喜欢安逸罢了,对于李君威的安排,赵文廷也是欢喜的。
一来赵文廷这是第二任期了,还有两年就要退了,他可不是皇党出身的那些内阁首相,这些年,李海、裴成义等等一批皇党出身的内阁首相,但凡退了,只要愿意继续自己职业生涯的,都可以直接进入元老院,毕竟人家有贵族身份。而赵文廷呢,并没有。
他当年加入海外事务部,趁着美洲战争去美洲搏命,还为此冒险横穿安第斯山脉,大洋大山里穿梭,其实就是为了贵族身份。
帝国有规矩,文官但凡在海外经历过阵仗的,参与过战争、海外开拓,且立下大功的,也可以受封爵位。而且与寻常军人不同,军人能封多高的爵位,全凭自己的建立的功勋。文官不同,功勋只是一方面,和职位也有关系。
但凡能进内阁的,有海外建功履历,少说也是一个三等侯。
但,那一切都被他的幼子赵信晋给毁了,当然,也不怪他的儿子,而是时势所逼。
这也是赵文廷第二个欢喜的原因。裕王主动提拔赵信晋,就是赵文廷与帝国皇室,乃至整个贵族阶层的和解。
赵信晋年轻时候才华横溢,受其父、兄影响,家中有法学渊源。帝国的学历制度中,法律这一方是比较特殊的。考取法学的学历,只看成绩,不看履历,没有上过学,也无所谓。这主要是为了激励帝国百姓学习法律。
在十七岁的时候,赵信晋就已经有了帝国法学学士学位,是帝国建立以来最年轻的法学学士。也因此直接进入帝国法学院深造,且在扬州担任一年的助理法官。
这些履历让其有资格在十九岁的时候参加御试大考。
御试大考相当于前朝科举的会试与殿试,赵信晋既有学识,又有名望,在当年大考的时候,也属于种子选手。
可问题就在于,他太有名望了,由此引发了'家讳案';。
中国很早就有避讳的文化传统,其中包括但不限于国讳、宪讳、家讳、圣讳.......,国讳就是要避讳帝国的皇帝、太上皇、皇后等等,但实际上这早就形同虚设,***继位之后,按理说,李君威等兄弟就要避讳,不能再用君字,可问题在于,皇室不在乎。
臣子上奏提醒***,***表示,太上皇在,不敢做主。而再问**勋,**勋的态度就很有意思了,他要是在乎这个,就不会让儿子们是君字辈了。
后来,继续有人上书、请愿,结果都被一一问责,原因很简单,***继位的时候,帝国还在严厉打击地主士大夫余孽,因此那个时候,很多人以为,这可能就是皇室设立的一个陷阱,因此一个个的都不敢再提。
赵信晋参与的那次御试大考,却旧事重提,却也不敢冲着皇帝去。
原因在于,御试大考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国考,就是书面考试和面试,把成绩列出来后,皇帝决定廷试人数,少的时候二十人,多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