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第二百一十五章 光复

作品:燃烧的海洋| 作者:闪烁|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2021-01-26| 下载:闪烁TXT下载

, 还一度向国外出口, 比如在销售JF-17与FC-20、即J-10的出口型号时,连同把“雷石”制导炸弹在内的几种精确制导弹药卖给了巴基斯坦,而且获得了巴基斯坦空军的好评,为巴基斯坦空军采购第二批FC-20打下了基础。但是在中国空军的武器库里,精确制导弹药仍然不多,甚至连对地打击弹药也不是很充足。

志愿军空军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获得足够多的惯性制导弹药。

如果有足够的时间,这个问题还能解决。

当时,空军提出了一个办法,即委托科研机构开发一种通用制导装置,把库存的各种炸弹改装成制导炸弹。

这个办法并不新鲜,美军一直在这么做。

可以说,美军使用的几乎所有制导炸弹,都是由在冷战期间生产的大量非制导炸弹安装制导系统改装而来的,连JDAM也是用MK系列炸弹改装的。

改装的好处非常多,比如可以有效利用库存弹药,避免在销毁弹药的时候再花钱,还能有效减少制造新弹药的费用。更重要的是,通过更换不同的制导组件,能够非常便利的采用各种制导手段。

联军能快速适应电磁战,就与这个因素有关。

只是,对中国空军来说,开发一种制导组件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要大规模生产,而且满足战争的巨大消耗,显然更加困难。

到第二次战役打响的时候,南京电子所已经在外贸军火的基础上,开发出了适用于二百五十公斤到一千公斤级别炸弹的制导组件,而且空军还开发出了增程组件,把制导炸弹的投掷距离提高到了一百公里以上。

只是,批量生产刚刚开始,志愿军获得的制导弹药并不多。

在黄峙博决定让战略空军参战的时候,只获得了两千套制导与增程组件,仅够四十架轰炸机执行三次轰炸任务。

所幸的是,对攻打平壤来说,三次轰炸就足够了。

再说了,黄峙博并没把希望寄托在空军身上,火力打击的主要兵力是陆军的远程炮兵。

夜间的轰炸与炮击后,十九日上午,第十三集团军的步兵师率先攻入平壤城区,随即遇到了韩军的顽强抵抗。

城市作战,对志愿军提出了新的考验。

虽然持续一整夜的轰炸与炮击,沉重打击了韩军的士气与斗志,还造成了数千名韩军伤亡,在进攻的时候,炮火打击也没有终止,使得韩军的反击很难构成威胁,但是进攻部队是步兵,没有多少装甲力量,利用城市建筑物布防的韩军,让进攻的速度快不起来,也让平壤攻防战充满了变数。

黄峙博非常清楚,炮火打击不能持久。

虽然远程炮兵能够部署在几十公里、甚至上百公里以外,但是没有及时的通信联络,前线部队很难为炮兵提供准确的火力引导,导致在炮击的时候,不得不扩大打击范围,而且得严格按照时间表进行。

浪费,在所难免。

在后勤保障本来就不得力的情况下,把成千上万枚炮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