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第二百三十章 理智决策

作品:燃烧的海洋| 作者:闪烁|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2021-01-26| 下载:闪烁TXT下载

大的力气才能打到咸兴。再进一步,就算能打到咸兴,联军也不会踏上盖马高原,而会转向西进,围剿西线的志愿军主力,最终仍然得在西线发力。

志愿军不是人民军,等联军打到元山与咸兴,志愿军早就反应过来了。

与其绕这么大个圈子,还不如直接在西线发力。

确定了大方向后,剩下的就是战术决断了。

当时,皮特提出了一个建议,即在东线发动佯攻,争取牵制住两个集团军,最好能迫使志愿军向东线增兵,然后再在西线发起总攻,首先攻占开城,然后再稳步向北推进,力争在沿海平原地区歼灭志愿军的主力部队。

这个建议,大体上没错,也基本上符合博茨曼的想法。

虽然在一些参谋眼中,志愿军猛攻开城,损失了不少兵力,不然打到首尔郊外,也不会驻足不前,被三个美军营挡住去路,但是博茨曼心里非常清楚,志愿军的战斗力绝对不在美军之下,不然不可能在两次战役中取得那么大的胜利了。要想在狭窄的西部沿海平原上进行战役级别的大迂回与大穿插,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美军只能稳步推进,利用战役级别的穿插与分割,逐一消灭志愿军的有生力量,积小胜为大胜,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自然会引发质变。

题是,有必要在东线发动一场像样的佯攻吗?

要知道,按照皮特的提议,至少得投入一个国民警卫队师,才能发起像样的佯攻,而最好能够动用两个师。

在仅有四个师的情况下,动用两个师,绝对不是小事。

只是,最初的时候,博茨曼没有否决皮特的建议。

原因很简单,攻打开城的四个集团军均遭到重创,战斗力大幅度降低,虽然第三十九集团军顶了上来,但是仅靠一个集团军,最多能顶住一个美军装甲师,投入两个装甲师,足以取得突破。

到了十一月七日,也就是博茨曼即将下达进攻命令的时候,他改变了主意。

让他“回心转意” 的原因很简单:CIA送来的情报表明,志愿军已经得到加强,获得了足够的兵力,以及足够多的主战装备。

虽然在这份情报里,CIA明确提到,志愿军的主力集团军最快能在十一月十日恢复部分战斗力,撤下去的第五十四集团军、第四十七集团军、第十六集团军与第十三集团军最多各获得一个装甲旅,没有达到齐备水平,但是这绝对不是小事,因为四个装甲旅相当于两个集团军的装甲力量。

这下,博茨曼不得不改变想法。

同时,他也意识到,黄峙博是“有谋而为” 。

很明显,正是在获得了补充的基础上,黄峙博才故意让东线空虚,更*新并且把中部战线往后收缩了大约五十公里。此举的目的,正是要让联军在东线发起进攻,从而牵制联军的部分主力部队。

果真像皮特上校安排的那样,别说派两个师,即便派一个师过去,美军在西线的进攻也会受到影响。

毫无疑问,如果联军无法及时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