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第十二章 战争推动者

作品:燃烧的海洋| 作者:闪烁|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2021-01-26| 下载:闪烁TXT下载

威胁,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日印同盟,但是从根本上讲,即便没有由钱德勒主导的鼓励性政策,日本也会渐行渐远。

原因很简单,第二次朝鲜战争已经动摇了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霸权地位。

作为主要受害国之一,日本只有两个选择:一是继续维持与美国的同盟关系,并且依靠美国的援助获得与中国抗衡的力量,削弱中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影响力,获得更加广阔的生存空间;二是与中国同盟,建立中日战略联盟,并且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与中国一同对抗美国。

虽然出现后一种结果的可能性非常渺茫,但是不等于不存在。

关键就是,美国肯不肯为日本提供援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美国肯不肯放开日本的手脚,帮助日本增强军事力量。

显而易见,美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选择余地。

在钱德勒的大战略中,日本也正是牵制中国的主要砝码,而且是顶替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与中国抗衡的主要力量。

如果中美全面战争无法避免,那么日本就是关键因素。

可以说,在这个问题上,钱德勒也没有做错。

虽然强大的日本,对美国也有威胁,但是首先受到威胁的肯定不是美国。不管中国与日本谁能笑到最后,对美国来说都是好事。原因很简单,两个实力强大的国家对抗,结果必然是两败俱伤。

美国获得的,正是十分宝贵的时间。

按照钱德勒的预测,等到中国摆平了日本、或者日本战胜了中国,美国都已渡过最为艰难的时期。

复苏之后的美国,有足够的能力收拾局面,重掌世界霸权。

当然,在这场西太平洋地区的局部军备竞赛中,钱德勒更看好中国。

受此影响,在他担任国防部长期间,一直主张加强对中国的战略围剿,而至关重要的就是拉拢印度。

以当时的情况,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利用日本。

在钱德勒看来,日本与印度结盟,中国将两面受敌,战略扩张势头必然遭到遏止,美国就能借机巩固其他地区。

最重要的是,美国可以避免在中国的上升期与中国直接对抗。

只是,局势的发展,与钱德勒的预料有很大的出入。

在他看来,至少要到二零四零年,印度才有实力挑战中国,而且有足够的战略威慑力量阻止中国发动大规模战争。在无法击败印度的情况下,中国将别无选择,只能倾尽全力对付日本。

结果可想而知,日本肯定能在美国的支持下打一场翻身仗。

也许,日本不可能彻底击败中国,毕竟日本没有战略打击能力,只能确保在局部战争中取胜。可是,只要日本能够在一场局部战争中击败中国,就能遏止中国的扩张势头,迫使中国转为战略防御。

毫无疑问,这是最理想的结果。

在中国接受了既成事实,即无法挑战美国之后,也就必须接受新的国际身份,放弃挑战美国的所有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