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第六十六章 分工合作

作品:燃烧的海洋| 作者:闪烁|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2021-01-26| 下载:闪烁TXT下载

术,就有能力在很短的时间内,制造出性能更加先进的飞机,而且是军用飞机。

如此一来,如果某个国家掌握了全部制造技术,就能无所顾忌的将其装备军队。

只有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单独制造,才能确保在灾害过去之后,这些飞机不会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武器。

牧浩洋来华盛顿,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

说得直接一点,就是按照各个国家的技术与工业实力,细分制造任务。

经过一周的紧张谈判,以中美欧扼为首的四方率先达成协议,中国负责制造静电吸附装置与电力供应系统,美国负责制造发动机与机翼段,欧洲负责制造机身与主体结构,俄罗斯负责制造尾翼与气动控制系统。此外,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墨西哥、印度、南非等具备一定工业实力的国家也承担了相应的制造工作,比如微尘回收装置、远程控制系统、环境检测系统等等。

只是,在最为关键的问题上,四方仍然存在分歧,即在哪里组装这些飞机?

毫无疑问,组装工作至关重要,而且负责组装的国家将获得最多的好处,即便是组装地点也至关重要。

说得直接一点,如果在中国组装,中国很有可能借此机会掌握全部制造工艺。

在其他国家也一样,均无法保证组装国不会因此获益。

这个时候,牧浩洋提出了一个至少能让美国与俄罗斯满意的方案,即在已经由中国占领的日本本土设立组装工厂,由参与制造工作的国家派遣技术人员共同完成组装工作,而组装工厂由四方共同成立的安全机构负责管理,任何一方都不参与所有工作,也就没有机会掌握全部技术。完成组装工作之后,组装工厂将在四方监督下拆毁或者炸毁,而参与组装的工作人员都将安顿在日本,由四方安全机构共同监督,终生不得离开划定的定居区,也不得擅自与外界联络。

这么做,确实有点残忍,但是却能最大限度的确保本国尖端技术不落入他国手中。

当然,牧浩洋还同时提到,因为参与组装之后,都得在日本定居,所以只能通过志愿的方式招募工人。

在美国与俄罗斯同意之后,欧盟也没有表示反对。

只要严格执行牧浩洋提出的技术安全保密条款,在哪里组装的影响并不大。

十一月十二日,军事会议做出最后决定:在日本北海道地区开辟一处专门场所,负责平流层飞机的组装工作,所有参与制造的国家得在一个月之内完成工人的招募工作,由中国负责组装基地的建设工作。

当天,牧浩洋就搭上专机返回北京。

选择在北海道,一是该地受战争影响不大,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毁坏程度比本州等地区轻微得多,二是北海道本来就地广人稀,常住居民不到一千万,受战争影响,半数以上都逃往本州,三是该地接近俄罗斯与美国,离中国也不远,在中美俄三方的远程侦察机的监视范围之内。

此外,北海道的扎幌港保存得较为完好,能够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