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第二百七十三章 共同化

作品:燃烧的海洋| 作者:闪烁|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2021-01-26| 下载:闪烁TXT下载

中很多内容在事后看来,简直就是匪夷所思。比如,用反物质武器炸毁喜马拉雅山,彻底改变亚洲大陆的气候环境。又比如,在西北地区修建地下城市群,安置一千万人。还比如,在西太平洋上制造一场超级海啸,在沿海地区制造出纵深在一百公里左右的淤泥地带,使美军无法在中国本土登陆。

毫无疑问,这些疯狂计划的根源,都是对战败的无限恐惧。

只是,到了二零五三年,情况就有所改变了。

随着中**队在战场上稳步推进,一个接一个的胜利喜讯传来,民众对战败的恐惧感渐渐消退,对美国的仇恨感也就渐渐淡化。

到了二零五四年,随着中**队在西太平洋与西南太平洋上取得重大胜利,中国本土遭到轰炸的次数越来越少,战火逐渐远去,中国民众的情感也逐渐变化,对美国的仇恨也就抛到脑后了。

进入二零五五年,仇恨逐渐被同情所取代。

当然,这得归功于中国的战时宣传。

在宣传机构的嘴里,美国已经是一个被军国主义控制了的**国家,成千上万的美国平民被强制征召入伍,然后派往战场送死,大批美**人阵亡,美国人民正在国内反抗穷兵黩武的暴*。

总而言之,美国就是一个民不聊生的地方。

当时,很多宣传根本不符合实际情况,不仅仅夸大其词,还有意丑化美国。

比如,在与美国国内情况有关的宣传中,宣传机构着重强调了两点,一是绝大部分美国人不愿意参军服役,二是美国民众的生活极为困苦。前者,宣传机构把功劳归到了美国民众的觉悟上,即美国民众知道这是一场由万恶的寡头资本家策划的战争,而卖命的却是平民百姓。后者,宣传机构强调了美国为了打赢这场战争,把重点放在了军事生产上,导致民生物资供不应求。

事实上,这根本就不是事实。

至少在二零五五年,美国民众的参军积极性还是非常高的,而且美国的生活物资供应也非常充足。

只是,这些宣传确实改变了中国民众对美国的看法。

说得简单一些,就是让很多中国人相信,美国是一个值得同情的国家,美国人民也正受到军国主义政府的迫害。

到了二零五六年,随着战略轰炸全面开始,中国民众对美国的同情,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上。

有趣的是,当时中国国内甚至出现了反战思绪。

说得简单一些,就是很多民众认为,不应该把矛头对准美国的平民百姓,即便为了彻底打败美国,也应该打击美**队。

结果,中国的宣传机构不得不刻意压低战略轰炸所造成的影响。

事实上,当时很多与前线有关的消息都没有在国内公布,中国民众只知道,军队正在走向胜利。

由此可见,中国对待美国的态度,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到了民众的影响。

不管怎么说,黄瀚林最不能忽视的就是国内民众的态度,而民众的态度,也最终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