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第 10 节 禹:治水十三年,三路家门而不入

禹:治水十三年,三路家门而不入

夏禹,名叫文命。帝尧的时候,洪水滔天,包围着山岭,淹没了丘陵,百姓深受其害。尧求访能够治理洪水的人才,群臣和四岳都说鲧可以胜任。尧说:「鲧这个人违抗命令,伤害好人,不行。」四岳说:「比来比去没有比鲧更能干的人,就让他试一试吧。」于是,尧就听从了四岳的建议,用鲧治水。治水九年,水灾未能平息,所用的功力都毫无成效。于是帝尧再度寻访人才,得到了舜。舜被帝尧重用,代天子行事。舜外出巡察,看鲧治水的样子实在不象话,就在羽山将鲧处以了极

刑。天下人都认为舜处死鲧是正确的。接着,舜就选拔鲧的儿子禹,叫他继承鲧的事业继续治水。

尧去世后,帝舜问四岳:「有没有能奋发用命,光大尧的德业的人,我让他担任重要的职务。」大家都说:「夏伯禹做司空可以很好地完成尧的事业。」舜说:「很好!就这样办!」命令禹说:「你去平治水土,要好好地办这件事啊!」禹下拜叩头,推让给契、后稷、皋陶。舜说:「你就去办这件事吧。」

禹做事敏捷勤奋,他的品徳无可挑剔,对人和蔼可亲,说话诚实可信,声音和悦,举止规矩,办事时总是三思而后行,严肃谨慎,努力不懈,确实称得上是百官的典范。禹于是与益、后稷一起遵从帝舜的命令,叫诸侯百姓发动劳力规划全国的施工工程,循山勘测线路,立木以为表记。为高山大川命名。禹痛心于他的父亲鲧治水不成而被杀,就耗尽心力,在外奔波了十三年,三次路过家门都没有入内。他节衣缩食而敬祀鬼神,身居陋所而把财力全用于开沟挖渠的水利工程上。走陆路乘车,走水路乘船,走泥地乘橇,爬山用带齿的木屐。随身带着测量工具,四季工作不违时宜。就这样开辟了九州的土地,疏导了九州的主要河道,堵住了所有大湖泊的蓄水,使河流安然通过了九州的大山。禹命令益給百姓们分发稻种,使之适合在低湿的土地上种植,命令后稷分发给人民尚未种植过的五谷种籽。调动丰产地区的粮食对缺粮的地方加以赈济,使诸侯各地贫富相对均匀。禹还巡察各地,根据当地的地理条件和物产情况规定它们进贡什么产品,以及运送这些贡品的便利途径就这样,九州齐一,四境之内都得以安居,九州河川的源头都被疏浚了,九州的湖泽都有了堤防,四海之内的诸侯便都可以到王都来会盟和朝觐了。金、木、水、火、土、谷六物的规范都很妤地建立起来了各种土壤的等级也一一校正出来,赋税的种类和数量也一一地规定好,并全能顺利地收缴上来,舜在全国范围内建置诸侯,封土授民,赐以姓号,并勉励诸侯:「谨慎言行,使祖先喜悦,并且不要抗拒天子的命令。」……经过这样严整的建制后,东起大海,西到沙漠,从南到北都在帝舜王朝的文明教化范围之内。于是,帝舜赐以禹玄

圭,用以宣告禹治水大功告成,从此天下太平。

皋陶当时是治理百姓的大臣。帝舜上朝,禹、伯夷、皋陶都在舜面前谈议政事。皋陶讲述他的想法说:「如果人君保有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