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第207章:东西丝路并发【二合一章】

作品:我要做明世祖| 作者:搬砖呢别闹|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2021-08-29| 下载:搬砖呢别闹TXT下载

按照郑和留下来的记录,船队最后是在乾圣三年的秋冬时节,离开大明本土的。

巩珍先带队从天津港出发,一路南下到广州,跟那边的船队汇合并且提取了航行所用物资后,便乘着秋冬之时北半球盛行东北风,打开船帆离去了。

满风满帆,加上飞剪船的船体本就是流线型的,海水对其的阻力小,所以即便搭载了不少货物,它的速度仍然很快。

还是依据郑和下西洋的经验,此时出发,船队回来的时候,最快也要到第二年夏季时回归。

因为那个是个风向转变,会变成西南风。

而朱见济又提前吩咐了巩珍,让他去罗马故地打探一下西方世界目前的情况,用时应该会长一些。

还有奥斯曼帝国的问题。

此时的奥斯曼正处在极速扩张的状态下,要想去欧洲,就必须跟他们进行交流,或者绕着非洲大陆转一圈再过去。

毕竟红海那边的苏伊士运河在这个时间点还没有影子呢!

好在比起陆路来,海路没多大阻碍。

没有多余的关卡国界问题,只要风力足够,船没散架,总是能节省很多精力的。

“只要巩珍回来的时候,能带几个国家的使者过来,那这次出行就是赚了的。”

朱见济返回后,还在心里盘算着。

因为别国使者能来大明,那就意味着双方间有沟通交往的通道,可以进行商贸。

如果对方的国家小,那大明可以把它纳入朝贡体系中,变成中国的一份子,通过官方的一些小恩惠,名正言顺的对其进行思想文化和政治指导,让它变成大明的样子,民间力量也可以辅助其国家开发。

如果对方的国家大,还有自己的对立文明,那也没关系。

因为这意味着大明可以拥有一个新的市场,来进行货物倾销。

这几年来,国内的商人也挺焦虑的——

因为国内目前的市场无法满足他们的欲望了,商人们需要更有购买力的市场来爽快爽快。

像被朱见济一手带起来的纺织业。

虽然新式纺织方式让很多人都拥有了廉价有用的棉布,但中国几千年来的“小农经济”还是占据着主导地位的。

在国内,还是有很多农民不想花钱买布,或者说不愿意总照顾老板生意,只肯买一点。

谁让买布是要花钱的呢?

既然需要花费,那就要求百姓家里有点余钱。

现在大明的百姓大多才走出了“生存阶段”,正朝着实现“温饱”的目标进行狂奔,还要防着小冰河期频繁的恐怖天灾,平时能省一点是一点,以备不时之需。

朱见济看过秘书处递交上来的财报,发现整体上而言,大明纺织业最大的买家,竟然是大明的军队。

因为士卒们需要秋冬的衣物,越往北这需求就越大。

属于民间购买的部分不怎么可观。

对此,朱见济都焦虑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