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第 151 章

作品:医汉| 作者:春溪笛晓|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2024-05-11| 下载:春溪笛晓TXT下载

其实诸葛亮和金日磾之间,也发生过一场小小的对话。

起因是诸葛亮觉得这人气质和相貌都很是不凡,主动询问起金日磾的姓名。

金日磾如实相告。

诸葛亮:“……”

敢情霍善这是一把将汉武一朝有名有姓的人全捞过来了啊。

须知金日磾虽是匈奴降臣,后来却被刘彻钦定为托孤大臣,可见其心性有多坚忍。

据传他长子很得刘彻喜爱,被人称为御前“弄儿”,也就是给刘彻解闷逗乐的,经常在刘彻面前放肆撒欢,连从身后抱住刘彻脖子这种事都敢干。

金日磾对儿子的行为很是不满,偏偏有刘彻护着他这个当爹的根本教训不了儿子,只能忍着。直至有次撞见儿子与宫人淫/乱嬉戏,金日磾才忍无可忍亲手把他给杀了。

刘彻因为弄儿的死伤心得很,甚至为他掉了眼泪。

但是心里却对金日磾多了几分看重。

这才有了后来的托孤之事。

人狠起来连自己儿子都杀!

不得不说,金家人都挺懂得大义灭亲,像金日磾儿子金赏娶了霍光女儿,到汉宣帝要清算霍家的时候麻溜休妻,勉强让自己的身家性命得以保全。

如今的金日磾瞧着还是少年模样,恐怕都还没娶妻生子,倒是让诸葛亮这个熟读先汉史的人满心感慨。

金日磾还年轻,大汉也还年轻,远没有到后汉那种强弩之末,就连这些天接触的那些大汉基层官吏都有这诸葛亮从未见过的面貌。

他们发自内心地相信大汉将会蒸蒸日上,而他们将来也必将拥有一个好前程。

诸葛亮正沉思着呢,就见一个身量高大的青年骑马而来,不仅本人如朗朗明月,那马也叫人眼前一亮,瞧瞧那花里胡哨的辔头和……更加花里胡哨的马鞍……

诸葛亮还在想是什么人这么张扬,就见霍善不再眼巴巴地看着金日磾手里的木料,而是兴冲冲朝着来人跑过去。

那人笑着下马,熟练地伸手把霍善捞进怀里。

一大一小凑在一起,诸葛亮就看出来了,这明显是亲父子。

这就是传说中的冠军侯吗?

历朝历代的人对卫霍的观感都挺复杂,无可否认卫霍二人确实是抗击匈奴、开疆拓土的能人,在此之前中原帝国从未想过可以开拓一条通往西域的道路。

无数中原没有的物产经由他们拓出的那条道路进入中原,胡麻、胡椒、胡桃、胡瓜、葡萄、苜蓿等等,也都来到中原人或者中原马的餐桌之上……

但是随着卫霍两位将星的惊鸿一现,给了刘彻一种不切实际的错觉:我只要随便扒拉个人,给他们兵、给他们马,他们就可以为我建立不世功勋。

这就导致后来大汉对外战争中的好几次失利。

兵马耗光了,国力耗空了,刘彻也没有怀疑过自己的决定,卫青和霍去病可以,其他人为什么不可以?肯定是他们不够用心!

而后君臣相疑、父子相疑,朝野上下人心惶惶,最终只能把皇位交托给年仅八岁的幼子。

卫青和霍去病的战绩是难以效仿的,即使是在国力鼎盛的汉武一朝,也只出了他们舅甥俩这么一双将星。即便刘彻给了旁人相似的机会,他们也打不出同样的功绩。

这也是许多人不爱夸卫霍的原因,树立榜样是希望后人能向榜样学习的,这种学不了的基本都是……默契地少提几句,生怕有人生出效仿之心。

这种心理其实古今皆通。

比如在读书至上的时代出了个辍学也特别有出息的人,哪个当父母的敢给自己孩子大说特说这么个存在?

聪明点的孩子可能会琢磨:他是什么出身?父母支不支持他的决定?他辍学前碰上什么大好机遇?是不是结交了什么厉害人脉?他本身是不是有抓住机会的能力?

笨孩子可能就只有这么一个想法:看看吧,人家不读书也能出人头地,我凭什么要读书!好耶!辍学!辍学!辍学!

这就是典型的“学我者死”。

想到汉末这大好江山快嚯嚯完了,诸葛亮心情更加复杂了。也许天下大势便是如此,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他们这些汉末之人也只能从前人留下的只言片语里一窥大汉昔日的峥嵘。

另一边的霍善见到他爹,那当然是高兴得不得了。他想到霍去病还没见过诸葛亮,被霍去病抱起来后就嘀嘀咕咕地和霍去病说悄悄话。

只是小孩子说话一贯是没重点的,一时说他会做馒头,一时说他会做米线,一时又说他正在教大家做木牛和流马。

霍去病听得一阵沉默。

所以这诸葛亮是个会做木匠活的厨子?!

还好,霍善没有不靠谱到只字不提诸葛亮最重要的身份——蜀汉军政一把抓的厉害丞相!

诸葛亮知道自己不会久留,所以很多事都没有直接插手,而是在旁点拨霍光几人。

这么几天的功夫,霍光他们已经在诸葛亮的指点下搭起江夏太守府班底啦,做起事来井井有条的!

霍去病:“……”

原来是个……精通多门手艺的蜀汉丞相。

等等,蜀汉是什么?

霍善又小声给他嘀嘀咕咕,说是东汉末年分三国,曹魏占了中原,孙吴占了江东,刘皇叔只能跑进蜀中躲着谋求发展。

因为刘皇叔的根基是蜀地,所以大伙就把它称为蜀汉了。

说起来建立东汉的刘秀和建立蜀汉的刘皇叔据说都是推恩令受害者,两人祖上都是皇室成员,结果被推恩令一代代地削下来,他们起兵时基本已经和普通人差不多了。

不过若非他们只剩这么一层若有似无的身份,哪里能顺利苟到壮大起来?恐怕一开始就被人给剁了。

只能说,一切都是上天的安排!

霍去病听霍善讲到后世的风云变幻,心情也变得跟诸葛亮一样复杂。

即使知道了两三百年后发生的事,他们其实也做不了什么,毕竟谁都保证不了接下来皇室出的全是明君、朝中出的也全是贤臣良将。

别说两三百年了,就算是现在他们可能也左右不了刘彻想干啥。

霍去病让霍善不要再多提,外面人多眼杂,万一有耳力过人的家伙听见了难免会生出不必要的事端。

霍善乖乖闭了嘴,做出“我特别能保守秘密”的认真表情。

霍去病:“……”

算了,旁人听见了估计也听不懂。

霍去病抱着霍善去与诸葛亮说话。

诸葛亮也平复好了心情,不卑不亢地上前向霍去病见礼。

霍去病道:“这些天辛苦先生了。”

自己孩子自己知道,霍善这娃儿经常冒出些新鲜想法来,可是因为年纪小的关系实践能力基本没有,全都是找身边人帮他筹备。

估计这几天诸葛亮没少被他找。

诸葛亮这段时间确实没少被霍善找,作为一个做事特别讲规划、习惯走一步看百步的人,诸葛亮一开始也有点头疼。

不过他觉得只要大方向没出问题,中途插入点别的安排也不影响,所以还是坚强地一边给江夏郡打框架一边聆听霍善的新需求。

有时候霍善突然冒出来的主意连诸葛亮都觉得挺不错。

别人家的孩子真是……越看越觉得聪明可爱。

想想要是他们少主刘禅能更让人放心一些,诸葛亮觉得自己都不会那么急切地频繁北伐。主弱臣老,叫诸葛亮如何能不心急!

诸葛亮笑道:“府君聪明/慧黠,亮岂会辛苦。”

霍去病听诸葛亮夸自家儿子,对诸葛亮自然添了几分好感。

霍善就更不掩藏了,得了夸奖后小尾巴只差没往天上翘去,一个劲点着小脑袋说道:“就是,就是。”

他从来不让人太辛苦的,每次看他们忙太久了都会去给他们送吃送喝,或者邀请他们来上一套华佗养生操。

谁会把勤勤恳恳帮自己干活的人累到呢!

远在长安、逮着人才就往死里用(确实大部分都用死了)的刘彻冷不丁打了个喷嚏。

刘彻略一沉思,对旁边伺候的人吩咐道:“去给我倒碗长生酒来。”

所谓的长生酒,就是刘彻从庄子那边顺来的酒。他觉得李长生此人酿酒必然用了独家秘法,明明只是寻常农家米酒,喝起来却总能让人神清气爽。

别人酿出来的酒哪怕色泽十分相近,喝着也没有这种效果。

刘彻惬意地喝了碗米酒,只觉刚才那种快要得风寒的感觉没了。

嗯,这必然是长生酒无疑!

既然搬出了长生酒来预防得病,刘彻便又想起了江夏郡那边的事。

算算日子,霍善他们应该到地方了,他吩咐过底下的人要把江夏那边的书信快马加鞭送过来,是不是也该有消息了?

刘彻正想着,就听有人来报说江夏那边的谢表到长安了。

一般这种地方上的谢表都要走上十天半个月,但是有刘彻的命令在,负责传信的人那边都是以最快的方式往长安送,所以还不到十日,霍光他们代霍善拟写谢表就送了回来。

刘彻知道这种谢表上头没什么有用的内容,直接把信使给宣了进来,询问江夏那边具体是怎么个情况。

信使便把霍善初到西陵城那两天的事一五一十告诉刘彻。

才刚到江夏,朝阳侯就请来位名叫诸葛亮的厉害隐士,听说朝阳侯唤他孔明先生。

司马迁他们几位饱读诗书的郎官,与这位孔明先生接触过后竟都对他十分推崇,看起来确实能耐不小。

朝阳侯似乎有将江夏郡务尽数交托给他的想法,自己则对一种叫做番薯的作物十分关心,亲自在太守府中种满了番薯。

信使之所以知道得那么清楚,就是因为过去拿谢表的时候发现几个说得上话的人手头都沾满了泥巴,只能由底下的人进屋把谢表取出来给他!

刘彻:?????

想想长安城中那种满东陵瓜的医馆,刘彻沉默了。

这孩子上次不是还特别羡慕别人有漂亮大园子吗?

怎么不管住到哪都要拔光园子里的花花草草给种满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