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10、孙中山,一个喜欢吃“螃蟹”的革

作品:绽放笑容的时候| 作者:蒋偲昕|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2021-01-12| 下载:蒋偲昕TXT下载

马克思说过:“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一个伟大的人物,如果没有伟大的人物,那么它需要创造出伟大的人物。”

广东人没有湖南人身上的杀气,但是他们的思想却被历史性地推向了精神领袖的地位。太平天国出了个洪秀全,戊戌变法出了个康有为,辛亥革命出了个喜欢吃“螃蟹”的革命圣人——孙中山!他们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罢,一飞就直冲在风雨飘摇中的封建王朝。

19世纪末的最后几个年头,封建*这只“螃蟹”已经在哀鸿遍野的大地上横行了近两千年,这是一个在绝望中挣扎的王朝,明月为之苍凉,夜幕为之默哀。王朝在垂死,百姓在滴血,是谁在这片淌着血与泪的大地上忧伤地唱起了挽歌?是他——孙中山,一个有着慈悲心胸的革命人士,他小小的灵魂里萌发着改革一切不合理、不公平地存在的信念,有位哲学家说过,“人*条地来到世上,他唯一的光天财富就是能学习”。为此孙中山认为“智能之才不学不成”,他13岁就离开广东前往檀香山,还在国外花了大半时间研察西方资本主义的优点。他深知,腐朽的清政府这只螃蟹在外国人面前的奴颜婢膝,在国内又欺压愚化国民,这样的统治势必会激起了大江南北反对清朝统治的潜流,这些潜流只是冷眼看“蟹”,未敢有所作为;毕竟此时的孙中山还不是一个“振臂高呼,英雄云集”的圣人,徒然之间,他只好单枪匹马地跟这只“螃蟹”干了6场,虽然都失败了,却更加坚定了自己号召国民与封建统治者势不两立的信念。韧的战斗是孙中山最宝贵的品质。

时势造就了一个由维新派人士转为革命者的孙中山,他深知舍本图末无异于缘木求鱼,唯一有效的手段就是武装革命,革谁的命?皇帝是*制度的最高权威,打倒皇帝自然是“树倒猢狲散”,但是这苍茫大地,虎狼遍野,谁主*还未可知。于是他被迫走上了“犯上作乱”的崎岖山道,面对“磨牙吮血,杀人如麻”的统治者,他必须义无反顾地踏着血的足迹向国民的苦海逼近……1905年同盟会的创立和新旧三*义的提出给在战斗中疲惫的革命者带来了新的信心与活力,遍布在中国各地的散兵游勇也聚集在这面“旗帜”之下,于是第10次武装起义爆发了,“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怨愤所积,如怨涛抑壑,不可遏抑!”即使“螃蟹”又挡住了这次冲击,但是国民们却在黑暗的边缘看到了黎明的曙光,那总共10次的起义只是一场更加猛烈的暴风雨蓄势待发的前兆。

1911年,辛亥年,夹杂着无数国民的血泪与愤懑的狂风骇浪掀倒了屹立了两千多年的封建殿堂,飞扬跋扈的“螃蟹”是横行不了几时的。然而,当人们正在沐浴渴望已久的甘霖时,狡猾的“狐狸”袁世凯吃不到蟹肉便假装饿倒在慈悲为怀的“农夫”孙中山家门口,他极尽狡猾地骗取了整只螃蟹——军阀的混乱让明月隐去了圣洁的光辉,孙中山先生如受了个晴天霹雳——自己的一个慈悲的错误让革命又没有了休止符。但他知道他必须坚强起来,历史的潮流永远是向着正义的一方的,他这面“旗帜”不能倒,国民的希望更不能消失。然而,1925年3月12日,这位伟人永远地闭上了双眼,临终前他警诫国民:“革命尚未成功,同志还需努力!”是惋惜!是期盼!像荆棘鸟,这位伟大的国父冲向了生命的巅峰,而革命的重任第一次落到了国民的肩上——这是生命也不能承受之重啊!

莎士比亚说过:“懦夫在未死之前,就已经死过好多次,勇士一生只死一次。在我所听到过的一切怪事之中,人们的贪生怕死是一件最奇怪的事情,因为死本来就是一个人免不了的必然结局,它要来的时候谁也不能叫它不来。”人生苦短,却仍有人为了那一刹那的壮美,过着“平常一分钟,奋斗六十秒”的苦难人生,也许重担一切苦难就是他一生的高度概括,“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也许他的**会腐烂,但灵魂却从来都是住在天上的星星,注定要做宇宙间一颗星子,究竟是哪一颗明星,又有何重要呢?毕竟“是金子的到哪儿都会发光”!

孙中山,一个喜欢吃“螃蟹”的革命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