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第一节 “社会晴雨表”的家庭教育

作品:中国式家庭面面观| 作者:书凡|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2021-01-08| 下载:书凡TXT下载

,每一个有成就者的身后都有一个伟大的父母,每一个“问题青少年”的后面都有一个不负责任的父母。父母教育子女一定要从大处着眼,以德为先,切记:成才先*,无德不成才,只就学习抓学习是不行的,因为任何良好的成绩都离不开良好的心理品质、习惯和方法。航天英雄杨利伟的母亲谈到儿子成长的经历,有五个重要因素:①立志报国,对理想执著追求;②事业心强,肯吃苦,做事有股子韧劲;③勇敢创新,勇于向新事物挑战;④自信,这是关键所在;⑤责任心强、集体感强,乐于助人。有的家长教育孩子不能抓住本质,往往只盯住分数,只做“衣食父母”,关注孩子的物质层面。其实,有求必应是最可怕的礼物,对孩子骄生惯养,什么事情都顺着他,只会增加负面影响。

当今社会形态多元,对人的诱惑很多。有的家长对婚姻不严肃,对家庭缺少责任感,造成很多家庭结构残缺,破损家庭形成隔代抚养,致使青少年成长的环境先天不良。因为缺少温暖,缺少关爱,造成性格异化,出现孤僻、内向、逆反、走极端。因为在一个家庭陷入情感危机,父母都在为各自今后的出路费尽心思,其情感已经转移,其情绪极不稳定,而父母争吵中任意一句噎人的话、任何一个否定的眼神、一顿不分清红皂白的批评,都可能导致孩子对生命意义的怀疑:我是否成了多余的人?我人生的价值何在?这就严重影响一个原本纯洁、稚嫩的孩子的心灵,使之蒙上阴影。

有这样的实际例子:一名男生在学校谈朋友,父母知道后并不急于批评或*,一家人很友好地对话交流。父亲问:她看上你了吗?“看上了”。这说明你很优秀。你看上他吗?“看上了”,这说明你很开阔。母亲说:但是看你定位在哪里发展。如在县里发展,你就跟她保持这种关系;如果在省里发展,你就到省里去解决这个问题;如果在世界上发展,你就到国外去解决这个问题。话不多,但由于父母把儿子当成伙伴关系,尊重他的人格,平等的交流对话,让儿子明理、服气,问题得以妥善解决。

再如家长和子女间长期积累怨恨或误区,平时没有消化与沟通,遇到一个矛盾时,便一触即发,一谈就崩,一说就翻,丢了子女面子、失了家长风度。或者是老师奈不何、父母管不了,谈话不起作用,一副破罐破摔架式,或者是“非暴力不合作”,任怎么批评,不争不辩,不理不办。平时不要唠叨,喋喋不休,小毛病马虎点,大问题不放过;帮助时先任由其发泄完毕,*之时冷处理,闹完之后再教育,以柔克刚,先打后摸,要面子、要余地、要台阶。

我们再从大学生来看家庭教育对社会价值的体现。有人说:“80年代的大学生搞政治崇拜,90年代的大学生搞商业崇拜,到了21世纪,大学生则把政治与经济统一起来取舍所需。”这对近20年来大学生的主导价值观是一个比较准确的概括。20世纪80年代,政治型价值观是大学生的主导价值观,他们关心国家与民族发展,以振兴中华为己任。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加快,市场经济体制让大学生尝到了甜头,他们重视实用性,讲究经济效益,追求财富积累,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呈现出了功利化的趋势。到了21世纪,大学生不仅仅狭隘地追逐经济利益,他们寻求的是自身的发展,不管是政治还是经济,只要是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就给予关注;他们也并不是盲目地一味追求自身发展,他们还时刻不忘回报、奉献社会,他们明白只有人和社会和谐相处,才能真正地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21世纪,大学生以是否能获得经济效益、是否有利于个人生存与工作作为事物价值的评定准则,因此实用型价值观的主导地位一直延续至今。现在,实用型价值观在大学生中有新趋势:当代的大学生不再单纯关注眼前的经济利益和看得见的实惠和名利了,他们更关注自身的发展空间和生活质量。当代的大学生崇尚独立,希望充分发挥自身的个性和创造性,以追求个人价值的最大实现。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演变是历史的、有规律的。大学生价值观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其变化发展既有其自身的历史逻辑性,又是随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中国社会近十年来的翻天覆地变化,社会转型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都敏锐地反映在了大学生价值观念的演变中。

一个普遍的事实是,正因为父母觉得自己不是天才,所以,特别期望自己的孩子是天才。一个命题肯定是正确的,只要父母们与孩子一起成长,尽管我们不是天才,但我们完全可以成为天才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