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6、李大钊的爱国情怀

作品:中学生最佳课外读物| 作者:书凡| 分类:都市言情| 更新:2021-01-08| 下载:书凡TXT下载

李大钊,字守常。18*年10月29日生,河北省乐亭县大黑坨村人。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主义运动的先驱。他“两岁丧父,三岁丧母”,“在襁褓中即失业率怙恃,既无兄弟,又鲜姐妹”,从小孤苦伶仃,靠祖父抚养*。

李大钊三岁入塾,刻苦攻读,成绩优异,深得老师赞赏。幼年以才思敏捷,能文善诗著称乡里。生在乡村的李大钊,看到有钱人残酷压榨农民,心中充满了疑问,他痛恨财主,痛恨不公平的世道。十三岁时听老师讲太平天国革命的故事,他激动地说:“我长大了一定要学洪秀全,*清朝皇帝”。

1905年,李大钊考入永平府中学,接触到“新学”,打开了眼界,常与同学议论国家大事。1907年,他“感于民族危迫,急思深研政理,求得挽救民族、振奋国群之良策。”后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到1913年毕业。这期间,他看到了辛亥革命的成功和失败。他的老师白亚雨因领导滦州起义而壮烈牺牲。牺牲时立而不跪,昂首宣称:“此身可裂,此膝不可屈。”白亚雨为革命断头流血的壮烈事迹,深深教育了李大钊,更振奋了他献身革命的意志。辛亥革命以袁世凯的窃国而告终,这引起了李大钊对共和国的“隐忧”和“哀痛”,为此他写下了《隐忧篇》和《大哀篇》。这时的李大钊,已经由一个普通的爱国学生成长为一个忧国忧民的志士了,他*找到一条救民于水火的出路。

1913年冬,李大钊得到友人的资助,到日本留学。他在东京“游就馆”里,看到陈列着的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时日本从我国掠夺去的物品,真是“睹物伤怀,徘徊不忍去”,“人以纪其功,我以铭其耻;人以壮其气,我以痛其心”,深深感到,我国人民只有“痛处振励”,“挽狂澜于既倒”,才能争取民族的解放。在日本,他考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读了很多书,熟练地掌握日、英两种文字,也常与中国留日学生谈论国事,探讨对宇宙和人生的看法,并通过阅读日本早期工人运动的著名领袖幸德秋水介绍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受到了较深的影响。

李大钊留日期间,国内正是袁世凯妄图恢复帝制的时候。1914年,他在日本组织神州学会,开始了反袁活动。1915年1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利用袁世凯称帝的急切心理,提出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这个秘密消息在日本报纸上一透露,我国留日学生立即群起反对,公推李大钊为留日学生总会的文牍干事,起草通电,反对*条约。他写的《警告全国父老书》,呼吁全国人民一致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挽救祖国的危亡。但是,一意孤行的袁世凯不顾人民的反对,竟于5月9日几乎接受了日本的全部要求。6月,李大钊又编印了《国耻纪念录》,并发表《*之薪胆》一文,号召全国人民继续坚持斗争。这次爱国斗争,使李大钊成了闻名一时的人物。1916年4、5月间,李大钊为了反袁,为了加速袁世凯的灭亡,等到不及毕业,就回到了上海,投入国内火热的反袁斗争。

1916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