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第 5 节 度过心理脆弱期:拒绝「脆弱自我」

作品:高考不焦虑:考前心态调整实战指南| 作者:声工厂|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2023-05-04| 下载:声工厂TXT下载

凡事都要讲究个主动被动。主动去做一件事,比如你喜欢画画,你喜欢唱歌,那么你就很享受,享受的同时还能有所学习,有所收获。假如你做了一件不喜欢的事,你是被逼无奈才动手的,那么你就属于「非自愿行为」。这样做事,不但做不好,还适得其反,把学生自己的心情搞得无比糟糕。高三备考的这段时间里,也有一些这样的学生,他们不愿意主动参与学习,不自信,低自尊,上课无精打采,有的还伴有明显的躯体不适症状,到医院却查不出任何病因,他们严重缺乏自我支持,姑且把它称之为「脆弱自我」。

从心理动力学视角来看,「脆弱自我」的感觉是一个学生在其早期的成长环境当中逐步形成的。如果早年的生长环境(母亲或其他主要照顾者)对孩子是充分而恒定的关爱以及协调一致的肯定,是在「被记得」「被关注」「被欣赏」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那么这样的孩子就会在以后的生活中不断积累自信自尊,并且逐步内化为更高形式的自恋基础,如创造力、幽默以及对自我价值的积极接纳,从而形成「肯定自我」的正向形象。

然而不幸的是,有的孩子处在不一样的成长环境之中,在早期关系中充满着来自环境的指责与否定,当孩子积极地表达一种需求,或者兴奋地向外在环境探索时,主要照顾者却表现出冷漠、嘲笑,甚至还有攻击性的反应,这种拒绝是对积极能量的压制,会形成儿童期创伤,被孩子体验为脆弱的感觉,在这样的「无反应环境」或「非关爱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其内心就很难摆脱一个脆弱自我的形象。而早年关系的动力学特征会在今后生活和学习的情境中不断呈现,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固定的自我限制模式。

心理辅导的应对策略

针对这样的学生,在帮助他的时候,需要在一段时间里提供一种和谐的对话式关系,通过努力,使来访学生和辅导老师建立起一种亲密而信任的工作联盟,这种联盟能够为来访学生提供一种对自我和他人的全新体验。辅导老师要审慎地利用自身参与而不是试图与来访学生对质或者说教,要为此类学生提供孩童早年生长中非常欠缺的肯定与容纳,营造良好的心理辅导氛围和支持性环境,包括「共情、尊重、对个体的关注和珍视以及心理辅导老师的真诚」。通过会谈提高来访学生的觉察力和对自身困扰的深层理解,重新走上健康之路。

有脆弱自我意象的学生往往比较自卑,常常会否定自己,当学生对自己过于苛责时,作为心理辅导老师在交流中要十分小心。但通常教师会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反面,试图让学生走出脆弱的困境,尤其在他们明显犯错的时候,心理辅导老师往往会尽力去说服和安慰学生,让他们相信不可能「全怪他们」,「不是班级里愚笨的人」或者「不是一点都不认真的人」。殊不知,这样做恰恰扮演了另一个指责他们犯了错或者认为他们不够好的学生。这个时候,辅导老师秉持创造性中立的开放态度就显得尤为重要,创造性中立就是不受来访学生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