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第 1 节 怎样调节心理焦虑:你焦不焦虑,考试都在那里

作品:高考不焦虑:考前心态调整实战指南| 作者:声工厂| 分类:其他类型| 更新:2023-05-04| 下载:声工厂TXT下载

心态崩了这事我是很反感,经常听到有些高中生,压力集聚到一定程度,就开始物极必反了。要么把自己搞的看不进去书,彻底废柴,泡到游戏里,难以自拔;要么把自己弄的废寝忘食,眼镜度数飙升,甚至做梦都在背公式。

进入高三就像是一次总结汇报,紧张气氛日渐浓厚是因为考试倒计时的缘故。虽然看起来,玩手机的同学不见了,扎堆儿讨论游戏的不见了,宿舍晚上的卧谈会也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挑灯夜战,是书山题海,是时刻紧绷……但实际上,很多学生没有一个很好的心态「迎战」,就是人云亦云。人家忙乎,我也忙乎;人家休息,我还忙乎。忙来忙去把自己给弄蒙了,这还谈何心态,基本上就是靠日子,等临场发挥呢!

这时候更无语的是,在老师、家长、亲友的轮番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下,美其名曰开导开导,实际上也没啥大用。这种考试就好像生病吃药,人说苦与不苦都是人家说,自己吃一片不就知道了。所以就算是紧张气氛油然而生,很多同学开始焦虑,同班的一个同学甚至变成了唠叨达人,一天到晚嘴里嘟囔着这么多作业,累死了等等之类,你也不能跟着起哄。从内心出发,问问自己是怎么想的,千万不要有意或者无意地加重这种紧张氛围。

上次,我听说有一些女同学精神压力过于大,甚至生理期都发生了变化,不得已去医院开了相关药物。大家看这心态不光影响学习效率,还影响健康了。所以说紧张没有一点用,反而还拖累你们高考路上潇洒且「六亲不认」的小步伐。

可能你们听过一个专业术语,叫「考试焦虑」。在书本上它的说法很官方啊,什么是个体对考试情境所产生的认知反应、生理唤醒和行为表现相互作用的复杂的情绪反应,它是在应试情境刺激下,受个人的认知、评价、个性特点等影响而产生的以对考试成败的担忧和情绪紧张为主要特征的身心反应状态。

但我呢,就一句话总结:「逢考必废。」

它就是一种心理上的状态不平衡,从焦虑原因来说是压力源被感知的程度已经超过对应压力所拥有的资源,于是会产生一定焦虑。从大脑神经递质来说,是因为γ-氨基丁酸(GABA)分泌不足,导致焦虑。在医学上有巴比妥酸盐和本二氮类可以缓解焦虑。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就是考试带来的压力没有转化为复习备考的动力,转化为了考生的心理焦虑。甭管是哪一个角度吧,总之就是你的畏惧心理战胜了你,成了你大脑的黑暗天使。

怎么把「逢考必废」变成「逢考必过」,这肯定是个技术活,那些如何复习的话是你们的课堂必修,我就来说说考试为何叫考心态。

因为只要高考这个压力存在,有些同学的焦虑就不可能完全消失,出现焦虑状况也用不着惊慌失措。保持适度的焦虑,可以提高人的活动效率。在考期适度的焦虑并不会影响考生的考试成绩,反而会使考生考试时注意力集中,头脑兴奋性高、潜能发挥充分,考出好的成绩。这里说的是「适度」,度把握好了,坏事也能变好事,过了这个度,就要遭殃了,会损害个体的注意、记忆及思维等认知,再想发挥好那只能靠运气了。

也从外界找找原因,总怪自己不是自虐狂吗?

当父母的一定要多给孩子解压,不然啊,真的是孩子前进道路上的刹车闸,不用说,高三学生的大部分压力来源于父母。父母对高考的焦虑程度对考生有着直接的重要的影响,有多直接,那可是天天见面的家里人,你躲都没处躲,每到这一年,很多家长的紧张程度丝毫不亚于考生,有些家长就差年龄上了,年轻个二三十岁,那就要自己上「战场」了。要减轻高三学生的焦虑度,首先要减轻学生父母的焦虑度。所以说这种焦虑要根治,就要连窝端。

同学在学校学了一天,本来就很累,也深感时间不够用啊,一回家,看到爸妈火急火燎地追问,打听,关心过度,这一大波儿成人焦急、忧虑的情绪一股脑儿地传递给小伙伴儿们,成了无形中加剧他们心理负担的催化剂。

家长干嘛这样焦虑?那是因为对于工作的不安全感,当然不是担心自己的工作,他们是担心孩子将来面临激烈的竞争,走上社会之后缺乏一技之长,缺乏竞争能力,这些担心无可厚非,但在孩子认知发展的重要时期过分强调这种不安全感,都属于负面阴影,所以家长要理性的控制你们自己,家庭环境不要搞成了第二战场,这属于典型的反向引导,如果你们知道怎么减压,就去追追剧,做做饭,不要跟在考生屁股后边,搞十万个为什么。

有人问了,我就焦虑了,我要怎么办?

那就自我调节呀,这也不是什么难以启齿的事,你焦虑你没骄傲,你是祖国的好宝宝,

我跟大家说啊,深呼吸真的能缓解。这还是位列第一的招数,深呼吸,想象吸入的是正能量,呼出的是压力,这样多次联想可以缓解焦虑,是不是觉得很有意思,心理暗示这东西,就是这样神奇。再就是吃的巧妙一点,这事就传达一下诸位父母哈,我们成为饮食缓解法。多吃水果蔬菜,补充维生素,必要时可以补充些维生素C和维生素B。

都说人生路上,可以没有这,可以没有那,但不能少了一个树洞,第三个小妙招就是倾诉减压法。多跟别人倒倒苦水,说实在的有好处。说完了苦楚,就出去活动一下,体育运动法这时候该登台了,这是将注意力转移到运动项目上来,缓解肌肉张力减轻焦虑。

下面这个有意思,叫想象成功法。说白了适当做做白日梦,想一下自己过去成功的经验,幻想一下将来成功的景象。「我可以」「我能行」,没准,你真的就很行呢?

运动回来再洗热水澡听听音乐。焦虑时,流到四肢末梢的血液减少,热水可以使身体恢复血液循环,身体开始放松。音乐当然是洗澡必备啊,这还用嘱咐吗?好好睡觉都是功劳一件,这就是压轴的睡眠法。紧张常常使人难以入眠,睡眠愈少,精神就愈紧张,这似乎是个怪圈,因此紧张焦虑时需要放弃学习压力,充足的睡上一觉。

我不希望大家混到服药或者接受医生心理辅导,这些都是loser的游戏,你们肯定可以,你们信自己。

不要学反面教材,没有意义

之前,我听过一个高三学生,在外人看来,他是一个很快乐、很阳光的男孩,爱打篮球,讲义气,在同学中人缘也比较好。就这样一个阳光小哥哥竟然会在同学的陪同下来到心理辅导室,当时据说,他的手受伤了,包扎着,表情有点紧张羞涩。陪同的同学跟辅导老师说:「老师,他心情不好,您跟他谈谈吧。」那个老师见过太多这样的学生了,很平常地询问,「能跟我说说发生了什么事吗?」原来,他刚刚和班里一起打篮球的同学发生了口角。在篮球场上,同队的一名同学抱怨他打得「太臭」,小磊情绪激动,两个人吵了起来。他特别生气;但是又不能打人,只好将拳头往篮球架子上戳,结果把手戳破了,出了很多血。事实上,这只是一件小争执,而且彼此之间又是同班同学,不至于发这么大脾气。事后他也感觉到自己的情绪过于激动了,但是当时就是控制不住自己。

除了爱发脾气之外,他还觉得自己内心很压抑。学习状态不好,马上要高考了,什么也学不进去。每次拿起书本总是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看不进去,有时大脑一片空白。听课也听不进去,坐在教室里傻傻的,上课和自习都成了煎熬。看到其他同学都学得那么认真,他的压力就更大了。有时候真想放弃了,可是又心有不甘。最近在家里也常常会发脾气,有时候会和父母争吵。有一次,他爸批评他,他的情绪特别激动,把家里的玻璃隔断给砸了,事后他也很后悔,可是当时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他看到妈妈含着眼泪在那里收拾玻璃残片,他心里很不是滋味,觉得很对不起自己的父母。

其实这样的情况少吗?一点也不少,表面上这位同学的问题属于情绪管理方面的;但实际上,问题的核心在于背后存在的考试焦虑。解决了考试焦虑,情绪问题便会迎刃而解。考试焦虑包括考前焦虑、临场焦虑,就是晕考及考后焦虑紧张。他的情况属于考前焦虑,是在学习过程中长期存在学习焦虑,处于焦虑状态下,情绪易激惹。

为什么焦虑到这种地步?

1.有挫折就有后遗症:

经过深入交谈,辅导老师才知道,这个学生刚上高一的时候是班级里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前10名没啥问题。入学考试中,他没发挥好,没考入实验班,这是他的遗憾,从此,心理不平衡,学习态度受到了影响,不再是从前那种踏踏实实的状态了。以前他上初中时是班里的佼佼者,无论是学习还是文体活动,都是焦点人物。他认为怎么努力成绩也很难提高,所以并不十分努力学习。这使得他错过了一个学期的学习时间,高一的上学期成绩直线下降,加之在此期间他又遭到了情感的挫折,他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于是,他通过疯狂地打球、玩游戏的方法来逃避现实,结果学习成绩一落千丈。到了高二下学期,突然开始醒悟,准备好好学习,成绩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是与自己的期望相差太多。到了高三之后,距离高考越来越近,所以才爆发了情绪问题。

2.积累后暴发真的好吗?

高三下学期初,总有部分学生出现压力过大、情绪反应激烈等问题,这些学生有敌对倾向(敌对心态),他们处理情绪的方式是积累后爆发型的。就像一个气球,不管是大的压力还是小的压力都往里装,致使气球最后到了承受不了的时候,只能通过爆发去释放。敌对的心态表现为攻击、砸东西、打架,也有的同学做作业时摔书本、撕书、大哭大闹,表现是各种各样的;但都对自己的心态产生负面影响,从而影响学习状态。我前边说的那个同学就是属于这种类型,心里有压力或者产生负面情绪时不会及时释放,日积月累,使得压力越来越大,才会到了最终的地步。

3.给自己不足够的自信:

像这个同学这样,自我效能感较低的人不在少数,在学习过程中由于较低的自我预判影响到学习能力的发挥,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他在压力产生时出现的情绪反应方式有一定的代表性。情绪反应比较激烈,摔东西、与他人争吵、打架,甚至以头撞墙,这样的反应方式会出现在有敌对倾向的学生身上。不同的年龄段占比还真不一样,大家看看,中学生中有轻度敌对心态的占16%,中等程度敌对心态问题占5.5%,重度敌对心态的占1.5%。每年在一些学校,高三学生出现亲子关系紧张、冲突激烈的情况以及有学生之间出现打架的情况都与敌对心态有关,这类学生的考前焦虑常以这种方式表现出来,不得不说也够恐怖的。

对症下药,免得拖累自己

1.把树洞搬出来,继续倾诉:

多去聊天,多去表达,总自己憋着,长出犄角可不好,通过倾诉来释放压力。倾诉是一种常用的情绪表达方式,就算是青春期,叛逆期,也不能活在一个人的世界里,反而很享受,我知道你们觉得对方能够理解和接纳自己的时候,才愿意开放自己,那你就找看的顺眼的人去聊,去侃。

2.听听音乐「嗨」一点:

闭上眼睛,听一首班德瑞的钢琴曲《迷雾森林》。委婉、如流水般的钢琴曲,将大家的心绪带入了一个恬静的想象空间。如果你喜欢rock,也没问题啊,总之就是要打开自己的心,音乐对人心理的影响有时候是很微妙的,美妙的音乐通过人的听觉器官可以使人体产生有益于健康的激素、酶和乙酰胆碱,同时会使人产生美好的感受。大家可以互相之间推荐歌曲,经常听听还是个讨论的话题。

3.不要偏激了,一点都不酷:

积极的信念这东西说起来挺老生常谈的,但你不能没有,「我考不上」「学了也没用」「我不行」等是万万不能有的,通过三栏目技术,大家把自己常出现的信念记录下来,那些不合理信念赶紧纠正改变,「我能行」「努力就有收获」等这些理念快点上架。

4.多点暗示也很好啊:

前边我就说了,暗示是个好东西,你一定要有,它是人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无意识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学习能力,从心理学术语上讲,心理暗示分为自我暗示与他暗示两种。自我暗示是指自己的显意识不断重复,迫使潜意识接受显意识的思考内容从而得到改变。

不看广告看疗效

也就过了七八天,那个学生给了反馈,当时说话的情绪状态就很好。他说,一周以来坚持按照约定的计划来做,学习效果不错,精神状态也很好。后来,那个辅导老师按计划与小磊又进行了三次辅导,小磊基本从心理阴霾中走出来,能够安心学习、从容备考了。

高三学生中存在较高程度的焦虑,这不足为奇,大家只要重视,都会找到一个好的状态面对考试和备考过程的,有时候人慌张,不是真的慌张,只是找不到自己的一个心理出口,有时候「过来人」这三个字很讨厌,但我们每个人都是「过来人」,看看你小时候第一次过马路,第一个参加运动会,第一次做家务,你现在回头看看,还难吗?!